您好,欢迎来到江苏省输血协会门户网站! 收藏本站| 设为首页| 联系我们
输血指南字体:【
自体输血之困
 

作者:冯英   来源:中国献血网    发布时间:2015-03-11 09:40   点击率:2667

    每到寒冬和酷暑季节,各地总会频频上演“缺血”现象,这不,这个春节各地血库纷纷告急,呼吁大家积极无偿献血。其实,血液的来源献血是一种方式,同时自体输血也是一种方式,且这种方式更安全,那么什么是自体输血,自体输血开展需要哪些条件,当前又存在些什么困难呢?

    自体输血是输血方法的一种,就是当病人需要输血时,输入病人自己预先贮存的或失血回收的血液。自从1998年实施《献血法》以来,我国开始提倡并指导有需要的择期手术患者选择自体输血。虽然如此,但从目前来看,被称作“最好输血方式”的自体输血,仍存在诸多困难。自体输血究竟难在哪里?

    “自体输血”无妨健康但鲜为人知

    自体输血降低了对血库供血的需要量,有助于解决“血荒”问题。而且能够避免血源传播性疾病、避免输血的免疫抑制反应、血液质量高功能好、没有输错血的风险。

    目前使用自体输血形式有3种,分别是储存式、稀释式和回收式。储存式也叫预存式自体库血,医生会挑选符合条件的择期手术病人,在手术前3—5天,采血贮存,在手术时或急需时输还给病人;稀释式是在临手术前自体采血,用血浆增量剂去交换失血,因而病人的血容量保持不变,而血液处于稀释状态,手术中再把抽出的血液输还给病人;回收式自体输血,则是用血液回收装置,将病人体腔积血、手术中失血及术后引流血液进行抗凝和过滤,然后将采集的红细胞再回输给病人。

    自体输血的手术病人因为使用自己的血,不存在溶血反应及免疫反应,康复较快。小儿科专家发现,接受自体输血的小孩,术后1天恢复的状况,相当于用异体输血7天的后的状况。其中,回收式自体输血由于过程简单、便捷,可快速回补携氧能力强的红细胞,使患者更好的恢复。此方法容易被患者接受,也是目前使用最多的一种,特别是在心脑外科、骨科、妇产科宫外孕等失血量大的手术中采用。

    在手术前患者自身的血液或血液成分进行采集,经处理后会输给患者,是安全有效的输血方法。自体输血在临床的广泛应用,不仅可以节约血源、弥补血源不足,同时可以避免同种免疫以及输血疾病的传播、更能够减少患者的医疗经费开支。

    普爱医院输血科主任申雯竹介绍,拿“保存式”来说,每袋200ml的自体血三天前抽取,两天只需要41元的贮存费,而临床上用一袋全血就需230元,比起异体输血价格低得多,“重要的是,自体输血更加安全,但大多数人对这种方式并不了解,存在害怕心理。也有的患者认为自体输血费用非常高,或是认为自身患有疾病,血液不健康,就不愿意采用自己的血液,因此临床医生向患者宣传的难度比较大,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自体血回收的应用。

    推广自体输血   政策支持是关键

    自体输血,简单地说,就是用自己的血救自己的命,即患者需要用血时,输入自己预先储存的血液或在手术过程中失血回收的血液。自体输血技术如全面推开,至少可减少医院1/3的异体血用量。

    从目前来看,我国自体输血的应用率很低,仅占1%左右。而在欧美许多国家,普遍推行自体输血手术,自体输血约占全部用血量的20%至40%,美国、澳大利亚更是达60%以上。在日本,择期手术病人80%至90%会在术前准备2个至3个单位自体血液。

    为保障自体输血的推行,国家卫计委公布了《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(征求意见稿)》,要求医疗机构应当积极开展血液保护技术,建立“自体输血”、手术前后血液保护等输血技术管理制度。

    但从医院的立场来说, 一方面,自体输血的过程比较繁杂,要经过血液抗凝、过滤和离析,成本也较高,而且并非所有病人都适合。不管哪一种自体输血,都会加大麻醉科和临床医生的工作量。异体输血发生意外,那是血站的责任,而自体输血,一旦出了问题,会造成医患纠纷。在医患纠纷频发的社会背景下,医院不愿做缺乏法律保障的事情,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”。另一方面,医院的许多项目收费都很高,相对而言,自体输血需要投入一套人马、设备,做一项国家没有大力引导、鼓励的事情,有些“吃力不讨好”。

    当然,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不高,也是推广的阻力之一。奖惩机制不明确,无论对医院还是对医生都缺乏必要的奖励与惩罚措施,“输血不输血无关紧要”。例如,贮存式的自体输血,提前采血的工作,也是完全免费的,医务人员都是默默地在进行这项工作,并没有相应的绩效考核或奖励机制。这种情况也限制了医务人员做自体输血的积极性。

    此外,在国内不同医疗水平的地区,自体输血的应用差异更大。在一些大的城市、大的医院,自体输血比率会高一些。在基层的一些医院,一台自体输血仪需要30万元人民币左右,许多医院没有专项资金无力购买。自体输血率会非常低,甚至没有自体血回收。

    自体输血之所以在临床使用的不是很普遍,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宣传力度不够。不仅老百姓不了解自体输血,相当一部分医务人员,也不了解自体输血。这使自体输血的开展受到一定的限制。


    倡导科学输血新理念

   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》自1998年10月1日起施行至今,我国的无偿献血事业已经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理解和支持,各地政府已经基本具备了及时、安全保障临床用血供应的执政能力,展示了我国无偿献血事业全面、协调、稳定、安全发展的美好愿景。但近几年来,临床用血量需求量不断增长,也出现了血液短缺情况,并从季节性、阶段性和血液偏型性缺血发展到常态化“血荒”,正常的医疗秩序受到了影响,一些医院的择期手术因供血不足不得不延期,血站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供血压力。

    究其原因是政府、卫生管理部门领导往往把解决问题聚焦在《献血法》中第七条国家鼓励国家工作人员、现役军人和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率先献血,和第十五条为保障公民临床急救用血的需要,国家提倡动员家庭、亲友、所在单位以及社会互助献血。但严重忽视了《献血法》第十五条中国家提倡并指导择期手术的患者自身储血,和第十六条中,国家鼓励临床用血新技术的研究和推广。

    如何来解决血液紧张的问题,一方面要大力推进无偿献血,通过宣传发动,稳定和扩大无偿献血者队伍,增加无偿献血量的同时,普及自体输血知识。另一方面,政府应鼓励患者选择自体输血,激励医疗机构提倡自体输血。把自体输血费用(包括耗材)应全部或80%以上纳入医保中,以鼓励更多的患者去选择这种安全高效的输血方式。目前,北京、上海已将其纳入基本医保,但国内不少地区仍属于自费项目,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将术中自体血回输项目纳入基本医保报销范围。

    其次,医务人员主动开展自体输血、并切实保证血液质量安全:血液安全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与健康,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平安,关系社会和谐稳定。开展自体输血工作的主体是医务人员,因此医务人员自身要认识到自体输血的优点和节约用血的重要性。医务人员不但要成为自体输血的组织者,同时也要成为自体输血的宣传者。自体输血同样要强化安全意识,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,完善操作规程,严格环节控制。

    同时,自体血回输在技术标准、诊疗适应症、操作规范等方面,还没有形成一整套规范,卫生部也没有诊疗指南。如果有了指南,医保定价就有了依据,自体输血就能向前大大推进一步。建议有关部门能够制定自体输血技术的合理医疗管理收费标准,并将该技术的应用纳入对各级医院的考核和评估体系,鼓励该项技术的使用和推广。

    我们相信,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激励、医疗行政部门的推动和促进,以及医务人员积极的主动参与下,自体输血结合无偿献血将有效解决血液紧张的困难。
返回首页| 政策法规| 献血服务| 资料下载| 网站地图| 联系我们

copyright©2013-2020 江苏省输血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 版权所有:江苏省输血协会 苏ICP备14004113号

E-mail:www.jsbt.org.cn Tel:025-85412676

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龙蟠路179号

技术支持:广东穿越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www.stpass.com